学术动态

曲建武、王晓雪:以教育家精神上好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来源:    点击量:

作者:曲建武,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雪,系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重要举措。[2]何为教育家精神?2023年习近平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从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为此,习近平就思政课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教育家精神上好思政课,既是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重要要求,也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思政课教师应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这就将对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为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强国建设新使命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弘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家精神,始终表现出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忠诚,始终表现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踔厉奋发、守正创新的坚定。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教育家精神,广大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实现了无怨无悔的人生。思政课既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关键课程,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绝不是一门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它更是一门信仰的课程,是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政治引导功能,无疑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充分彰显了教师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定追求与责任担当,是献身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站位高远,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理直气壮地讲授思政课;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楚地懂得自己应当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教会学生什么,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解答学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着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珍惜韶华、脚踏实地,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思政金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思政课教师应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从未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阳明曰:“以德立身、以学养德、以德厚民”。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徐特立说:教师要“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民教育家”于漪说:“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自己首先要心中有太阳,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4]教育家们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凝练出的经典话语,生动诠释了“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率先垂范、知行合一,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师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5]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让青年学生更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这并不是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绝不能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能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手电筒”专照别人,一味地夸夸其谈解释世界,思政课应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在当下,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也正是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追求。青年学生由“知”到“行”的过程需要榜样的引领。谁是学生的榜样?无数先进人物无疑是学生的榜样,大量的实例说明,“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6]许多人在回忆教育经历时,都谈到老师对自己人格和道德培养的影响深远。思政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又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也可以说是学生最信任的人,要想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己首先就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断涵养高尚的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当好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奉为真理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思政课教师应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师坚持怎样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效果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如果教育理念出现了偏颇,教育行为就会事与愿违。习近平强调,“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3]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为广大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针对每个学生的天资、才能、兴趣、心理、志向等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施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才能触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这样才能实现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应有的担当。所谓卓越的人才,价值观是第一位的,价值观错了,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不仅不会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甚至会走向事业的反面。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7]正确的价值观不可能从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由此凸显了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重大。当然,这里的“灌输”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从原则性上讲,要求我们必须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从方法上讲,要求我们绝不能填鸭式地传授知识、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味地搞“我打你通”,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之内。直击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常讲上好思政课要“吃透教材”,思政课教师需要把知识体系变成学生的信仰体系,不是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更要“吃透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交朋友,不能“上课夹着包来,下课夹着包去”。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加上他们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整齐划一,需要思政课教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有位思政课教师,为了转变一个有思想困惑的学生,仅和这个学生微信就交流了十几万字,帮助这个学生坚定了人生追求,毕业后主动申请去西藏奉献一生。以上可见,思政课教师只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一切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出发,就会使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激扬斗志、茁壮成长。

四、思政课教师应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成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得以不断加强。广大思政课教师不忘初心使命,以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诲人不倦的姿态、淡泊名利的坚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了生动注脚,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所讲:“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4]建设教育强国,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有强国有我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强国有我的知识本领,自觉把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跳出“小我”,实现“大我”,懂得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奋斗成就的道理,不能把知识能力只用来为自己所使用。应当看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迷茫和困惑,在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极少数学生想的是将来怎样过上优裕的物质生活,陷在自我的天地里;少数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没有担当精神,缺乏学习的动力。思想育人是项艰苦的工程,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要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岗敬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科学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要依据教育的规律、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真理的光芒照耀学生的灵魂。

五、思政课教师应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那教师就是爱的使者。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站稳三尺讲台、躬耕教育的支撑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怀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成为教育家们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至纯的心灵竖起一座“爱满天下”的丰碑;“全国优秀教师”张玉滚,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被誉为“拼命黄郎”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尽其所能地为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最先进的设备创造条件,在学生出现经济困难情况的时候默默地给予资助。无数感人泪下的学生成长故事告诉我们,是爱使他们破茧为蝶、翩翩起舞。爱是什么?时代不同,爱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在当代,爱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负责,爱是对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关切。青年是社会上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只有青年强,党才能更加强大;只有青年强,国家才能更加富强。办教育,从执政为民的视角看,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一个学生倒下了,对学校来说,只是上万分之一,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希望的破灭。而思政课恰恰凝聚了这种对党、国家和人民浓浓的爱意,并且通过培养学生把这种爱意呈现出来。由此可以说,思政课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课程。“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8]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锚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努力成为让学生感到“幸运”、让学校感到“光荣”、让民族感到“希望”的好老师。思政课教师要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所急,不能把思政课当成“名利场”。思政课教师要下功夫破解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力所能及地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以深厚的理论感召学生,赢得学生的信服;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以模范的榜样示范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以细致的关怀体贴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进而“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9]一个在学生的心灵上耕耘其乐陶陶,用爱赢得了学生“信服”“信任”“尊重”“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他的课一定会被学生所悦纳,也必定会在学生心灵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并最终绽放出绚丽之花。

六、思政课教师应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流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师者风范,孕育了极其宝贵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思想。《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凸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教育家精神风范。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积极与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系列对话,分享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进入新时代,广大教师尊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以传承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念为责任担当,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为培养具有广阔胸怀、世界担当的青年一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业已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这样一个人类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回答好青年学生关于“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就凸显了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意蕴。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的思想,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类谋幸福的一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些正是思政课在回答学生时代问题时所必须遵循的价值指针,是新时代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的精髓所在。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由此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以天下为公之情怀、以大道之行之境界”,以教育家的远见卓识,着眼世界未有之大变局,聚焦中国战略发展之需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宣讲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宣传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传播者,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过程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用鲜活丰富生动的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毫无疑问,这样的思政课才有“味道”,才能实现我们开设思政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8-27(1).

[3]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1).

[4]张烁,刘颖,汪哲平.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N].人民日报,2021-09-15(6).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