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以理论化了的现实修正活生生的个人现实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8日    来源:    点击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元)

 

“三进”的目标是“进头脑”。如果不能“进头脑”,那么“进教材”、“进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动的靶子,不会毫无反抗之力,不会只要接收到教师所宣讲的信息,就应声倒下。那么,如何才能进头脑呢?马克思的这句话值得重视:“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要让理论说服人,重要的是:传播理论的人自己得把理论搞彻底,也就是“学深悟透”。这正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原创者的“现实”与传播者的“现实”

“三进”,要“进”的是什么?就当前而言,是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精神”与“思想”是以理论的面貌示人。理论,毕竟是对实践经验的思维操作,比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种对实践的再操作,如果能够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这种理论就是彻底的。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是“精神”与“思想”的原创者,而是传播者。原创者与传播者是不一样的。原创者在创制“精神”与“思想”时,是总览全局,直接面向丰富的实践,与实践有真切的互动。“思想”中的某概念,也许直接对应某类社会事实,是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而传播者,所面对的则是理论,无法与社会实践直接照面,很容易陷溺在理论的圈子里无法自拔。即使传播者认识到要面对现实,也只是拿着理论的镜子去照进现实。这种进入现实的方式,与原创者进入现实的方式,是相反的。

原创者是由现实而理论,传播者是由理论而现实。原创者所进入的“现实”是丰富的现实,传播者所进入的“现实”是已被理论化了的现实。如此一来,传播者所面临的“现实”,是被原创者用理论给划定好了的现实。

二、传播者本身所面临的两种“现实”

以上是对原创者的“现实”与传播者的“现实”的区别。这里,还要再区分传播者本身所面临的两种“现实”。

传播者,在“精神”与“思想”尚未进入头脑时,他面对的也是活生生的个人现实。当“精神”与“思想”进入头脑时,他面对的现实则是被理论化了的现实。也就是说,在传播者头脑中,存在两种现实,一种是活生生的个人现实,一种是理论化了的现实。这两种“现实”,如果恰好一致,那么传播者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同理论。如果两种“现实”相冲突,那么传播者本身或者会拒斥理论化了的现实,进而拒斥这种现实背后依托的理论;或者会质疑自己所看到的活生生现实,进而对自己进行思维上的革命。

也就是说,由于传播者本身面临两种“现实”:活生生的个人现实、理论化了的现实。因而,传播者面对理论时,会产生三种情况:一是,两种现实一致,直接认同理论化的现实及其背后的理论;二是,两种现实不一致,活生生的个人现实压倒理论化了的现实,即否定理论;三是,两种现实不一致,理论化了的现实压倒活生生的个人现实,即认同理论而修正自己。

三、以理论化了的现实修正活生生的个人现实

传播者面临两种“现实”而出现三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情况。到底是该认同活生生的个人现实,还是认同理论化了的现实?

活生生的个人现实,似乎具有最伟大的魔力,一切都来源于此,又都可以回归于此。然而,必须注意,个人所面对的活生生现实,只是个人现实,是有局限的现实。尤其涉及国家全局性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判断时,仅凭单独的个人现实是无能做出的。正如企业管理中,员工无法达到管理者的眼界与高度,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精神”与“思想”,也不是个人现实所能涵盖的。“精神”与“思想”所指向的现实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面对全局性的“精神”与“思想”时,当然可以有质疑。质疑,就是活生生的个人现实与理论化了的现实的碰撞。最好的质疑是,反省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突破个人现实的边界,进入到理论化的现实中去,汇入到时代趋势中去。这才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学习“精神”与“思想”的意义所在。

四、抓住理论化的现实,才能掌握学生

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者,是中介,介于“精神”与“思想”的原创者与接受者之间。学生个人的活生生现实是有局限的,教师个人的活生生现实也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是相对于原创者所面对的总体现实而言的。

而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不断突破个人活生生现实的狭小天地的,是要参与到群体的更大现实中去的。教师个人要真正学深悟透“精神”与“思想”,借助“精神”与“思想”的指引,逆向回溯到总体现实中,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所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理论化的现实,才能进入总体现实中,才好抓住事物的本质,由此,才能实现理论的彻底,进而说服学生。

以上心得,是基于贵州培训学习所延伸出来的点滴思考,尤其有感于王元丰教授所作的关于《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现代化》的主题报告。该报告把十九大精神投入到1840以来的整个近现代史的总体现实中,抓住了“现代化”这一本质,显示出理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