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田荣
暑假期间,我院教师赴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一周的实践研修。此次研修采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专题教学、音像教学及延伸教学等多种方式,让我深切体验到林州人民建造人工天河时不畏艰险、奋勇拼搏、震天撼地的恢宏场景;更加体会到林州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卓绝奋斗精神。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蕴含着对广大青少年的殷殷期许,同时也提出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资源,将其与思政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红旗渠讲深讲透讲活,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以案释理:精选经典案例,讲深讲透讲活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需要把理论讲彻底、把道理讲通透,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学生、掌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我们会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内容。红旗渠的修建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我们可以选择红旗渠修建作为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的经典案例。红旗渠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对原有地质面貌进行了重大改造、改变,在山腰间硬是凿出了一条“红腰带”,结果把荒山变青山,把干沟变良田,在“穷山恶水”上生出“大美林州”。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用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太行五部曲。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鲜明实践,也是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教学中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而红旗渠的修建,凝聚着人民主体的力量,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充盈着在实践中落地、在实践中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机与活力,深刻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涵。总之,通过聚焦典型案例,可以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阐释,在“见人见事见物”中提升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故事感和实践性。
二、以史明理: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旗渠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力量、文化基因和精神动能。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提升理论的立体感、画面感,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感召力,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六专题“中国人有了主心骨”中,我们会讲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下红旗渠精神的精神实质、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同时,在第十专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中也阐述了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其中着重讲述了红旗渠精神。而要讲好红旗渠精神,就必须讲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进行“说事拉理”,让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深刻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言义理。比如修渠的总设计师杨贵书记,从修建红旗渠到总结红旗渠精神,从宣传红旗渠到守护红旗渠,杨贵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红旗渠,他一生的命运都与红旗渠紧紧相连。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足见他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员吴祖太的名字镌刻在红旗渠纪念馆第一排第一位,他是“人工天河”的设计者,为修建红旗渠牺牲的第一人。红旗渠上的“小愚公”张买江,13岁父亲在修渠中牺牲,他便毅然决然学习父亲站上修渠最前线,一干就是10年,成为当时修渠年龄最小的劳模。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腰系绳索,凌空飞荡,冒着生命危险除去一块块险石。有一次不幸被落石砸在嘴上,击碎了三颗门牙,他忍痛吐掉碎牙,依然坚持战斗。还有修建青年洞的300多名青年壮士的英雄群体,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打通了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为当时建成总干渠起了决定性作用。十年修渠十年奋斗,不仅有铁骨铮铮的男儿,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铁娘子。在总干渠工地上,24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在碎石滚落的危险时刻推开另一位女民工,自己却不幸被塌方埋住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终身残疾。铁姑娘打钎突击队的姑娘们赤手空拳每天抡锤1600次以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发明了由一人扶两根钢钎供四人打钎的“凤凰双展翅”工作法。这些鲜活的人物事迹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注脚,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