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旗渠精神
喻莉姣
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红旗渠考察。他说,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2024年7月18日我们踏上了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旅程,来到了河南省安阳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红旗渠精神学习。通过讲座及实地考察以及情境教学,我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来源及其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千金,是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在林州县委的领导下,用汗水和生命谱写的“奋斗奇迹”。他们苦战10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一钎、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修建背景和过程十分艰辛,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以下列出其中一些作为今天的我们用以对照和自省的“镜子”。
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州县委总体统筹红旗渠的修建,负责把好修渠质量关,负责协调修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即便是在自然灾害、国家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也依然没有放弃修渠,而是自己想办法、发动群众,主动承担各种政治风险,敢于担责、毫不推诿,成为几十万修渠人的“主心骨”。
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人民群众
红旗渠修建之处,正值新中国成立初三年困难时期,严重时出现了饥荒。在吃不饱饭,又没有资金和物资的情况下,林县人民秉承“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修渠方针。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没有测量工具自己做……林县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在林县县委的指导下,在没有精密设置,全靠人工的条件下,实现了渠底纵坡1/8000的奇迹——总长70.6公里的干渠落差只有十几米,也就是说8000米的水渠海拔只能下降1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坡度顺利饮水。
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党员和群众
修建红旗渠的人力来自不同公社、不同村,责任包干,但修渠人并没有为此就只顾干完自己的活儿,不管其他人。修渠人在完成自己任务后还会互相帮助,在需要为集体事情出力时,毫不犹豫地奉献。比如,凌空除险队的队员来自不同公社,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除去每次放炮后松散的岩石,保障施工安全。除险队员们腰系大绳,手握除险钩,飞崖下崭,在悬崖峭壁间来回飞荡,排除一块又一块悬石。这么危险的工作必须有位有经验、肯吃苦、不怕死的人带队,这个人就是除险队长——任羊成。作为党员,每一次最艰险的任务都是他先上。只要他在,除险队员们就安心。任羊成也因意外掉落悬崖,险些丧命,好在被树枝接住,因此捡回了一条命。但只经简单处理伤口后,第二天他又回到除险岗位。多年后,记者采访任羊成问他“怕不怕”?任羊成说:“怕!但我是党员,我不干谁干?”质朴的语言,却道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有这样的共产党员在,何愁没有群众基础。正是有无数这样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党员和群众,红旗渠的修建才有强大的执行后盾。
今天,我们有强大的国力,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是否依然能像先辈们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以此自省、自勉。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
当歌曲在新时代再次响起,红旗渠精神依然鼓舞万千儿女奋进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