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仰高地
喻长友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高校思政教师,有幸参加学院组织的为期六天的“追忆修渠历程,感悟精神伟力,砥砺初心使命”红旗渠精神的研学之旅。这次培训集理论教学、情景教学、实践研学和访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于一体,让我在多元文化实践场域中接受了红旗渠精神洗礼和思想淬炼,见证了红旗渠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火热场景,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不绝……
一、红旗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奋斗的精神旗帜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冯琳教授的《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启示》课堂中、话剧《红旗渠》以及《巍峨山碑·杨贵篇》等理论教学中,让我感悟到了坚守、拼搏和团结的精神力量。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林县人们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一条总长度1500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生动注释了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不出来的和拿命换来的,无论过去还是现代都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就告诉我们,这种永远震撼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旗帜,更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值得我们思政课老师学深悟透,并将这种精神融于思政课堂,让红旗渠精神旗帜入脑入心、永不褪色。因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厚植育人文情怀,应将红旗渠精神作为自我前行的精神力量,激励自我争做一名“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老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红旗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赓续的文化基因
河南林州不仅有永不过时的红旗渠文化精神,而且拥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红旗渠精神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学者指出,中华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是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活水,“正是由于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成果,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文明基因”。也就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滋养了林县人民,也培育了主动作为、不屈抗争、奋斗牺牲、无私奉献的林县文化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参观了气势恢宏的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感悟了殷墟甲骨文文脉绵长,殷商文明的博大精深,明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同时在实践研学中,我学习了一代廉洁官吏马丕瑶的“爱国恤民”的廉洁文化,感悟了历史名将岳飞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和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和至孝、至严、至忠的家风家教。所有的这些红旗渠文化精神和殷墟文化元素都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需要我们思政课教师传承弘扬。
三、红旗渠精神是思政课教师感悟时代奋进的实践力量
习近平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即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的红旗渠文化精神照亮了林州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培训期间,我们有幸前往林州庙荒村、止方村以及下里街等村实践教学,实地见证红旗渠周围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成就,体悟了红旗渠精神出彩新时代,尤其感悟到“艺术助力乡村蝶变,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文化精神力量。同时发现,红旗渠精神逐渐与周围乡村文化相互融通,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伦理基因,在现时代迸发出强劲的文化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中,将红旗渠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将它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营养。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学深学透这种红色文化精神,学理化阐释红旗渠精神时代化发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接地气,引领同学们在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中健康成长。
总之,红旗渠精神永不褪色且历久弥新,需要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将红旗渠精神作为我们的信仰高地,汲取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并在干事创业中体验文化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