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量:

作者: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现场观摩了思政课教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并要求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那么,如果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崭新命题及其意义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这一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它深化了人们对思政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并打开了关于思政课本质的学术研究新领域。从实践上说,它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只有把握了思政课的本质,才能掌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提法,我们要结合理论背景和具体语境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从理论上讲,“思政课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本质,二是教育教学本质。从前者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后者来说,思政课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其本质是讲道理,从思想理论上促进学生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的论述是全面的,包含着上述两个基本方面。其中,关于思政课的社会政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已经作出多次论述和强调,只是没有明确使用“本质”概念而已。这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教学时在教学语境中着重谈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我们要联系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思政课本质的全面论述来全面把握思政课的本质。

  本质相对于现象而言,是对现象把握的超越。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就其现象层面而言具有多样性表现,既有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呈现,又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显现,以及教师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展现等。这些多样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表明思政课内涵丰富、多姿多彩。但同时也要注意,对思政课教学的把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不论思政课教学可以呈现出多少种现象形态,都不能偏离其本质规定即讲道理。如果夸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因素或方面,如果直接把某一重要现象当作本质来看待,就可能离开思政课的本质,违背思政课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包含着对思政课理论属性的认定,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信心。学校思政课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具有突出的理论属性,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包括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所指导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各种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当然有突出的政治属性,但不是就政治谈政治,而是具有理论性和学理性,是科学真理。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相信马克思主义道理是能够说服人和征服人的。从根本上说,只要我们把道理讲好,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就一定能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如果没有这种理论自信,就不敢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表述中,也包括着对教师和学生的信任。一方面是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因为他们是讲道理的主体,是他们在讲道理。这里集中体现着教师的主导性,表明我们党相信这支思政课教师队伍,认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论是在人格人品方面,还是在知识见识方面,都是有资格讲道理的,而且是能够把道理讲好的。对思政课教师的这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激励着他们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的真理魅力。另一方面,这一重要论述中也包括着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当今大学生是听道理、懂道理并能明辨是非的。他们虽然有时会任性,有时会偏激,以及心智上不完全成熟和缺少社会经验,但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健全而理智的人,是能够明白道理和辨别道理的人。相信他们只要真正明白了思政课的道理,就一定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里的道理不仅是关于“为什么”的道理,还包括“怎样做”的道理,以促进学生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做到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在这一重要论断中,还包含着一个深层的人性假设,即理性主义人性假设。只有假设所有的人都有其理性并能进行理性沟通,才有讲道理和听道理的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人假设,不是抽象的理性人,而是社会的理性人。其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社会本质中,包含理性因素在内,而且所谓理性也不只是个人理性,更是社会的理性。社会理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能够听说理、懂道理、明事理的。这是一种乐观进步的人性假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握和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思政课作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本身包含着情感倾向,而不是所谓“价值中立”,也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不论是思政课的内容,还是思政课教师的态度,都是“有情”的。“以情感人”是思政课很重要的使命和职责。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来讲,更是如此。但对学校思政课来说,以情感人并不代表教学的本质,而以理服人、讲道理才是本质所在。特别是对高校思政课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学校”与“家庭”不同,如果说在家里应该多讲感情,那么在学校里则应该更加强调讲道理。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感情”不只是个人感情,更是指一种公共感情,即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等。而这种公共感情本身是包含着道理的,它是一种集体主义的道理。如果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很难仅凭个人感觉和自发感情而形成理智而成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中国人常讲情理结合,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情与理的结合应该有主有次,如果说在家庭里二者的结合是以情为主,那么在学校思政课中则是以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