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 2005 年末设立至今 16 年来,在学界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与本学科发展同频共振,我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从学科设立时起就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撰写了一些学术论文,出版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轨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等著作,以首席专家身份全程参与中央 “马工程”重点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修订和骨干教师培训。在指导博士生时,我也都较为重视鼓励学生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基础问题开展研究,比如,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主题的研究,有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等等。但是,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特别是从新时代党对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迫切需求来看,这个学科的建设还很不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问题意识不清晰,边界意识不明确,概念范畴原创性、解释力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来看,尚未正式形成更为成熟的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命题的整体性学科知识体系,在开展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时还是拘泥于中共党史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固有框架,等等。特别是在凝练为本学科认同的标识性基本概念、范畴和学科话语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事关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合法性基础,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特别是话语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考虑,也确为我们学科建设所必需。
所谓话语,在一般意义上,就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但话语又不同于词语。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性。因此,有学者认为: “关于话语内涵的争论甚至斗争,不是概念的争论,不是词语的争论,而是不同理论的斗争,是对具有某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内涵的话语权的争夺。” 从这个角度来讲,话语有特定的理论支撑、有具体的特定内涵或范畴。话语体系则指的是一整套表述一定思维系统的语言系统,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传播表达的概念系统和语词体系,并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一起,共同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支撑。
▲: 您指出了话语体系建构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当前,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建构方面有哪些优势呢?
●: 目前来看,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受到上述瓶颈性问题的制约,但凭借党和国家对这一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凭借长期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传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建构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
第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 2005 年至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推动各地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许多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学院,汇聚了一大批研究和教学力量,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建构提供了宽阔的研究平台、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便利的研究条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把 “继续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无疑又为进一步凝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增添了新动能。
第二,研究成果丰硕。衡量一个学科话语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是否运用这一学科的话语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起步较晚,但却在短短的 16 年时间里,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对学科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本体性问题的揭示,也有把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尝试; 既有宏观层面的研判和把握,也有微观视阈的观察和思考; 既有大跨度、历史性的经验规律的总结和梳理,也有深层次、思辨性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超拔,在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内在统一的同时,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特有的学术魅力,为进一步凝练、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哲学社会科学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是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时间不长,但其传统底蕴却相当深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之下汇聚了一批立场坚定、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勇于创新的专家学者,形成了政治坚定、忠诚担当、求真务实、学术严谨的学科优良传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结构亦较为合理的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是与这支理论队伍的努力特别是老专家、老学者作用的发挥分不开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队伍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本学科朝着正确方向稳固、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 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 “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思路,既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根本出路和发展方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必须坚守的原则和展开思考的空间。
第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扎根中国大地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话语建构,首先要解决面对传统的问题。这个传统既包括熔铸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本色。然而,我们在探讨话语建构问题时又不可能处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自说自话,而必须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交流互鉴,在提炼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标识性概念的过程中,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在比较、对照、借鉴和吸收中实现中西话语的汇通融合。将本国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有机统一,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建构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第二,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尽管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时间不长,但我们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和深厚的积淀,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建构问题时,必须有效利用和盘活这些历史性资源,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发挥奠基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又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守正创新。
第三,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坚持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也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求反映其本质特色的话语体系也必然是科学和价值的集合体。这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话语体系,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概念体系和发展逻辑,也要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还要突出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价值关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话语体系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之,只有在概念范畴原创性解释的基础上,建构既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概念体系和发展逻辑,又能够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蕴、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还能够突出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价值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话语体系,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基础、学术基础和话语基础,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