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三种方法”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4日    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量:

作者:武汉东湖学院 吴朝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政教育是一块重要阵地,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任重道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古人的智慧同样启迪高校思政教育。传输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鱼”,不如传递他们把握理论的“渔”,激发他们对现实的思考,产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

  一是避虚就实,使学生通过现实理解理论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更要有现实的厚度,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通过解读现实引导学生解悟理论。也就是要多贴近实际,结合社会发生的事情,把抽象的理论贯穿其中。这就要求思政老师在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加强品行修养和提高人格魅力的同时,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只有亲身感知了现实,才能以理论解释现状,才能有血有肉地向学生讲解理论。

  二是避远就近,使学生通过体验亲近理论的方法。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重视精神的交流与心灵的融合以及价值的吻合,实现共鸣、共情与共享。也就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理论的现实背景,多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多讲与他们学习、生活有关乃至事关切身利益的事。尽量少讲空话、套话,要多举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和塑造人。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真正面对大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着力回答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入社会后,找工作、成家立业是大学生最为关切的事情,结合课本理论讲解他们即将面对的现实案例,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增强授课的亲和力和学生获得感。可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构式、网络式和体验式等多元手段,让学生便于掌握、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三是避人就己,使学生通过换位实践理论的方法。既要创设认知问题,又要有参与体验,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获得感动、受到启迪,通过现身说法吸引学生实践理论。很多人都喜欢分享亲身经历,分享是一种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本身。亲和力既是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吸引力,更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换位融入到学生中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以善良、博爱的育人之心,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和学生们交心做朋友,以自身高尚品德陶冶学生的品德,以自身的奋斗激励学生去奋斗,在亦师亦友的友好交往环境中提升亲和力。因此,思政教育者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讲授者,而应成为一个互动者,要在态度上亲近学生、在才华上吸引学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在行动上带动学生,在与学生的和谐共处中达成共识。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关键是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教导大学生懂得如何去把握理论,又反过来自觉地以理论解读当前现实,提高认识、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