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高校怎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0日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量: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许涛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育人的高度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作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深化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回答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课程思政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地位,促进了党委工作思路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切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必须聚集四个着力点,在实施主体上要明确党委的主导地位、创新教育队伍的管理方式,在教育内容上要准确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落实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委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整合课程资源、学科资源和学术影响,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落实责任。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思想引领上,高校党委要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等课程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工作格局中,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全方位行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和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各个院系具体推进落实、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

  在管理制度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员”相互贯通的联动工作体制。其中,党委肩负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学院党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推动者,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形成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和新局面。

  创新教师队伍管理方式

  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承担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只有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能力,才能实现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将思政育人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新时代,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南,就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相统一”,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高修养和能力,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典范和榜样,提升做“四个引路人”的能力。

  其次,要将思政育人作为评价指标纳入教师管理体系。考核、聘任高校教师时,要重点考查政治立场和师风师德,适当评价其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在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时,要将课程思政的执行情况、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晋级晋升等工作中,要将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内容。

  再次,探索教师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教师党支部的日常活动,既可以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通过党支部活动与专业教研活动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社会思潮,从而在专业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最新内容。

  加强思政课主渠道功能

  开设思政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党进行思想领导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更是确保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的基本要求。

  从高校整体课程体系来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育人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思想教育的作用上,思政课程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清醒认识到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要高规格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从而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同心圆结构系统,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节奏上保持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

  在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弱化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认为在专业课程中整合思政元素就可以取代原先的思政课程。实际上,课程思政的推行并不能完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也无法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实践和价值体系。因此,思政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效性无可替代。

  二是认为推进课程思政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广、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简单地把专业课程等同于思政课程,混淆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主次地位和功能定位。事实上,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只是发挥辅助和补充作用,二者应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从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来看,思政课程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

  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真正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全过程。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真正以思政育人为导向。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规划思政教学的要点和重心,并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学科或理论的发展史时,可以选取那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为国家、为真理奋斗;在讲述学科的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加以分析;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立,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全球化的变化趋势。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只有不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